作者:Sean Huang
台灣所有人(除了公務員以外)都知道公務員(即事務官)體系出了問題,但是在台面上大談公務員議題的人沒有幾個抓到真正的關鍵。台灣公務員制度最大且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的淘汰機制。任何組織都一樣,只要一段時間沒有適當流動就會有某些人開始腐化,而部份腐化就會很快造成整體腐壞。在組織行為學研究中,有相當多研究都指出一個現象:組織中的惡劣員工(例如因循苟且、搞小團體、玩政治手段)造成的破壞力可能遠超過一個天才型員工帶來的增益;也就是說,除去組織中的不良分子比找到擁有異常能力的天才更為重要。有趣的是,天才很少爛人很多,實務上除去這些毒瘤卻遠比找出天才來得困難。
台灣的公務員雖然不至於全部都是糟糕的爛人,但的確充滿一種被動苟且的氛圍──反正只要不明確違法,所有工作都做到剛好及格就好,反正這是一份終身雇用制的鐵飯碗。「及格就好」對於組織而言是最為可怕的心態,而終身任用的鐵飯碗只有以下幾種少數情況下得以避免員工產生這種「及格就好」的心態。1.員工必須與組織共存亡,而組織遭遇到極大威脅有毀滅的可能。日本企業的終身僱用制曾經為世人津津樂道,然而在創造出一段黃金榮景之後,安逸的日子也終究使這些企業走向腐化衰老。2.員工具有非常強烈的內在動機,完全不受任何制度影響。小組織有可能達成這種氣氛,但組織一旦開始成長之後,總會有些壞員工混水摸魚進入公司,如果沒有適當制度強化員工動機,好員工非常難不受干擾。但國家公務員體系不可能是小型組織,同時絕大多數人都相信國家不會倒掉(所以國家公債的利率才如此低),因此公務員體系採用終身雇用制,幾乎不可能會是一個能長久維持高績效的策略。
台灣最初採取終身僱用制、18%優存,本質上是把「高度優惠」與「穩定」當作激勵手段,藉此吸引優秀人才。在那個動員戡亂都還沒終止又正值經濟成長期的時代,相對於其他更多具有爆發力的職業,這種高度優惠的還是具有吸引力,因此當時吸收到的公務員水準確實不差。然而,隨著國家經濟成長越趨緩慢,理論上高水平又穩定的公務員待遇應該會吸收到更多優秀人才,但是為什麼台灣公務員的相對素質卻沒有提升反而下降?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1.對於已經在組織內的人而言,任何長期穩定的福利最後都會被視作理所當然,因此就不俱備激勵效果。例如過去科技業獲利豐碩每年給員工很高的年終獎金,因此年終獎金就被當作是整體薪資的一部分,不會被視作是額外的獎勵。2.現代國家的經濟發展基本上都是從貧富差距低(均貧)轉變成貧富差距高,公務員穩定的薪資結構,反而變成一種待遇上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過去公務員的待遇在社會上相對而言仍算不錯,但現在可能連同年齡層中的前10%或者前20%都排不上,這份工作唯一的優勢只剩下「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