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森氏病中風癡呆症併列為老年人三大疾病,影響國人健康甚大。主要症狀有手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站立不穩等主要症狀。同時合併有臉部表情木然、多口水、上身向前傾、走路時上肢協同擺動減少消失、小碎步的步行等,這些都是我們所熟知的現象。

  這些帕金森症的病人,主要可區別為兩群。
    1、其中較主要的一群,其退化主要在中腦黑質細胞,這些病人約佔帕金森症狀病人群之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治療藥物反應在前十年效果良好;
    2、另外一群病人,因退化範圍較廣泛,治療效果比較不理想,臨床上需作不同之規劃。

  黑質細胞退化這些帕金森病人又可分為三群。
    1、在四十歲以後發病的族群最多,以年齡來說,在五十五至六十五歲發病最多。治療原則以左多巴(L-Dopa)為主,另輔以促動劑(Agonist)多巴胺代謝抑制劑。如有明顯顫抖也可併用抗乙醯膽鹼。
    2、在二十歲至四十歲間發病者稱為「年輕發病型」,一般病程進行較慢,為考慮左多巴長期使用會逐漸失效之可能,一般先使用促動劑及代謝抑制劑為主。左多巴仍可在若干時間後再逐漸加入使用,如此可以延長治療有效年限。
    3、另外更少的一群在二十歲以下就發病稱為「幼年型」,通常遺傳因素較大,治療仍然以促動劑與代謝抑制劑為主。

  在多系統萎縮的病人,也就是退化不僅限於黑質細胞的帕金森症狀病人,因為病程進展與「原發性」不同,因此藥物療效較差,因此應利用各種診斷、檢驗,小心確定疾病性質,細心調整藥量。並針對各個不同疾病特性作規劃。例如合併小腦徵兆者,或是眼睛下視受限者,或是自律時經受影響而引起端立性低血壓者。其需要合併使用的藥物不同,運動計劃既不一樣,日常需要防患病人可能遭遇的不便也不同。這些都需要與治療小組作詳細的諮商與計劃。

  在帕金森病人的治療藥物新進展方面,有阿波麻菲的筆型皮下注射針劑,這可使用在規律型「停電」現象的病人;在可預知即將停電之數分鐘前施以皮下注射,約可維持一小時左右之藥效以渡過危機。在促動劑的新發展上,已有非麥角鹼衍生物之產品「Requip」,它所造成之異動症較以往的促動劑更少,使用後預估應可再延長病人藥物治療有效之年限。新一型的「COMT」代謝抑制劑,不同於以往的「MAOB」路徑,可以讓病人的反應錦上添花。再新藥的進展上這幾年可稱得上極為熱鬧。

  除神經內科系的藥物進展外,治療小組中的神經外科成員也已完成腦部立體定位手術之常規建立。對於顫抖為主之視丘手術;「異動症狀」之蒼白球切除術。及「深層腦電刺激」以改善動作無力之現象等,均作了最好的準備,隨時為病人作儘可能完善之服務。

  展望未來的帕金森症治療,宜由醫師與病人密切配合,進行確實的診斷,小心的給藥,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避免憂鬱,保持社交活動,適度運動,以保持體能最佳狀態,隨時與醫療團隊聯繫,以得到最佳之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球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